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贵州:贵阳市乌当区深入推进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
时间:2019-10-17    来源:    作者:工商管理系

金秋十月,走进乌当大地,一道道金黄,一层层翠绿,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丰收喜悦的背后,是贵阳市乌当区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深刻变化。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贵阳市乌当区加快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稳产、优供、增效目标,聚焦农田建设,加大坝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加快建成一批高产稳产、田块平整、土壤肥沃、排灌方便、道路通畅、生态良好、宜于农机耕作的坝区耕地,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助推农村产业革命。

一个个坝区如同一个个聚宝盆,展示着发展产业的美好前景。如今,乌当区16500亩以上坝区,正成为农村产业升级的主要载体,让沉睡的资源变成发展的资本,进一步深入推进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


用好坝区资源,深入推进产业革命

八月瓜种植基地里,一根根水泥柱子整齐排列,一株株瓜藤正努力顺着水泥柱攀爬;稻蛙生态养殖基地里,成片金色稻田美如画,田内蛙声一片……走进乌当区百宜镇红旗村,一股现代农业气息扑面而来。

这里,正是百宜镇500亩省级样板坝区的核心区。百宜镇500亩省级样板坝区核心区位于百宜镇红旗村上下中寨和对门岩组,坝区规划面积为4901.43亩,覆盖红旗、场上、百宜、洛坝4个村,以发展校农结合、精品水果和绿色蔬菜为主。百宜镇政法委书记邓勇说。

百宜镇500亩省级样板坝区有着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距乌当城区仅半小时车程,地理位置优越。在坝区建设过程中,百宜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精品水果、绿色蔬菜等产业;与贵州农业职业学院采取院地合作方式打造精品坝区,建设开放性的公共教学实训基地;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力量,探索坝区生产模式,农业科技含量有效提升,农业绿色发展取得进步,农业生产力、农产品商品率有所提高。

坝区建设以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为主线,聚焦全省12个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坚持专业围绕产业、紧跟企业,产业促进专业、优化专业的建设思路,坚持产教融合,以模式创新、示范带动、人才培养、科普宣传为目标,打造引领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创新示范样板。邓勇说。

2017年,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实训基地落户坝区后,积极发挥学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通过在坝区发展稻蛙”“稻鱼+”种植,积极开展适宜当地种植推广的新品种辣椒试验以及优质水稻种植等研究,农业科技含量有效提升。

目前,坝区已种植辣椒1000余亩、苦蒜800余亩、鱼腥草800余亩、精品水果300余亩、太子参500亩、八月瓜350亩,发展+”、稻旱轮作、食用菌等综合种养500……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土地利用效益、产出效益不断提高。

为利用好坝区资源,乌当区根据一坝一策的工作要求和各个坝区的自然资源禀赋,按照产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了各个坝区的实施方案,推动产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稳定增收

对于红旗村村民高登荣来说,如今的生活大变样,坝区产业发展起来了,他与老伴都当起了家门口的新农民

家里的田都流转出去了,5年的流转费一次结清,光这一笔就有6500元。现在我们还在八月瓜种植基地里打工,一天有100多元收入,我们老两口今年打工已经挣了一万多元,这是以前种苞谷没法比的!高登荣喜滋滋地说。


产业结构调整,增收才是硬道理

自坝区建设启动以来,百宜镇通过开展三变改革,探索建立形成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学院+农业园区+村集体经济+招商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多种模式并存发展的新路径。坝区集中流转农户土地,农户一次性获得5年流转租金。

同时,落实产销对接,通过建立农产品物流和销售平台,联通了贫困地区菜园子直通高校食堂菜篮子校农结合渠道;通过物流中心平台和销售平台的大数据信息,以市场为导向,指导贫困地区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的产业,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们通过合作社组织流转土地农户到实训基地务工,不断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目前,流转土地已支出费用200多万元,发放村民工资60多万元。红旗村党支部书记钟启伦说,接下来,我们将对基础设施和房屋进行提质升级,开发当地民俗、民族文化,打造乡村旅馆、农家乐、特色美食等,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红旗村还积极开展村社合作,将流转整治后的土地返租给合作社,合作社组织村民生产,实训基地提供技术指导和对接市场,村民、合作社、实训基地三方紧密合作,实现农户利益最大化。


推进坝区建设,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羊昌镇羊昌省级达标坝区,总面积340.78亩,以种植花卉、绿化苗木为主,同时发展猕猴桃、草莓、中药材等产业,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新场镇王坝省级达标坝区,以蔬菜种植产业为主,同时发展绿化苗木、梨、茶叶、红树莓、中药材等产业,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

在乌当,各个坝区找准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正努力实现农业增收、百姓致富。

为全面推动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乌当区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督办督察局和涉及部门、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坝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实施500亩以上坝区建设;实行专班制,以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为班长,下设500亩坝区专班、果树专班、蔬菜专班等,协调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建设;采取区统筹、部门主抓、乡镇实施的方式,将500亩以上坝区创建指标一一量化、分解到部门、乡镇,量化到人头,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同时,乌当区加大督查力度,将坝区工作纳入督办督察范畴,明确责任主体,参与坝区的建设部门、乡(镇)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对推进不力、造成失误的,将追究部门统筹指导责任和乡镇实施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坝区的政策优势,吸纳市、区农投公司参与坝区建设,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用活500亩坝区政策,在政策、技术、项目上对坝区倾斜,扶优扶强坝区经营主体,推动坝区产业发展。

通过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建设,乌当区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截至目前,乌当区创建的省级样板坝区亩产值达9000余元,省级达标坝区亩产值达6000余元。同时,基础设施等进一步得到改善,供电、机械化、灌溉、机耕道等设施逐步健全,保障坝区产业发展的系数进一步提升。

如今,一个个坝区带动农村产业革命的春风吹拂乌当大地,为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版权所有: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地址:太原市民航南路16号 邮编:030031 电话:0351-7820613  

晋公网安备 14010502050618号    晋ICP备05007286号